從昔日“體育課常被主科占”到如今“家庭運動聲此起彼伏”,日照將“健康第一”的教育理念轉化為可觸可感的民生實踐,在山東省率先推出“體育家庭作業”機制,構建起學習與健康協同發展的全新生態,讓運動真正成為學生生活的“必修課”,而非“選修課”。
“體育家庭作業”能打破運動場景的局限,讓碎片化時間轉化為“運動黃金期”。校園體育課受場地、課時、集體教學節奏限制,學生往往難以根據自身情況靈活安排運動。而“體育家庭作業”將運動場景轉移至家庭與社區,適配學生課余生活的時間特點:早晨十分鐘的晨跑可喚醒活力,晚飯后半小時的跳繩能助力消食,周末和家長一起的徒步、騎行更是愜意的運動時光。這種“隨時隨地可開展”的模式,把原本被浪費的碎片化時間充分利用,讓運動不再受限于校園的“固定框架”,而是融入起床、飯后、周末等日常片段,成為生活中自然的一部分。
“體育家庭作業”能重塑學生的運動認知,讓“被動完成”轉變為“主動參與”。傳統體育課上,學生多是跟隨老師完成規定動作,缺乏對運動樂趣的自主探索,課后易將運動拋諸腦后。而優質的“體育家庭作業”會兼顧趣味性與個性化:為低年級學生設計“跳格子闖關”“親子運球”等游戲化任務,讓運動充滿歡樂;為高年級學生提供籃球、瑜伽、滑板等多元選擇,滿足不同興趣偏好。當運動不再是“必須完成的任務”,而是能帶來快樂、符合興趣的活動時,學生便會從“老師要我動”轉變為“我自己想動”,主動在課余時間尋找運動機會,讓運動成為一種自發的生活習慣。
推行“體育家庭作業”需依托家校協同實現長效落地。真正有效的模式,需要學校與家庭形成合力:學校需提供分年級、分體質的科學運動方案,比如為體能較弱的學生設計低強度的拉伸、快走計劃,為有運動基礎的學生制定進階訓練;家長則應主動參與,比如陪孩子完成親子運動、記錄孩子的運動進步,用陪伴激發孩子的堅持動力。唯有家校攜手,才能讓“體育家庭作業”不淪為“走過場”,真正扎根于學生的日常生活。
“體育家庭作業”的價值,在于它以靈活、有趣的方式,讓運動走出校園、走進日常,幫助學生養成“每天動一動”的好習慣。(解友財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