灼言|山東大集的煙火氣與新活力
來源:閃電新聞 發布時間:2025-11-13 21:24:50
5毛錢爆汁的油煎包、20元滿勺肉的全羊湯,柳琴戲的調子混著討價還價聲縈繞兩公里集市,1.9億網友在線“云趕集”,外地游客拉著行李箱跨省打卡……近日,臨沂曹洼大集超高性價比的特色美食、濃郁醇厚的民俗氛圍、線上線下聯動的鮮活場景火爆出圈,成為現象級地標。
這并非孤立的網紅現象,而是山東深耕大集經濟多年、厚植發展土壤后的必然爆發。從黃河岸邊的民俗集市到運河之畔的商貿市集,從線下的煙火氤氳到線上的數字賦能,山東大集早已突破“買菜趕集”的傳統模式,進化為承載民生溫度、文化傳承與經濟活力的齊魯新名片。
大集經濟的底色,是秤桿不欺的民生本味。曹洼大集的爆火,核心吸引力在于不加修飾的實在。農戶帶著沾泥的蘋果現摘現賣,牛羊肉稱完必多添一塊,老人攤位的現金盒無人看管,攤主還會主動勸“少買夠吃就行”。
貨真價實、童叟無欺的經營哲學,正是山東大集的共同基因。近年來,山東各地大集始終堅守民生屬性,在物價飛漲的背景下,仍能找到1元商品、10元管飽的美食,成為保障基本消費、釋放民生紅利的重要載體。為讓“趕集”更舒心,部分集市更增設免費停車場,安排保潔員定時巡查保潔,這些細節優化讓傳統集市擺脫了“臟亂差”的刻板印象,既守住了煙火氣,又提升了體驗感,讓大集成為連接城鄉的消費紐帶。
大集經濟的亮色,是文化賦能的創新表達。山東大集的魅力,不只于物質交易,更在文化傳承的活態呈現。在曹洼大集,1400多年歷史的柳編技藝不是博物館里的冷展品,藝人坐在小馬扎上指尖翻飛,轉眼就編成實用的菜筐;露天戲臺前,柳琴戲、三弦書的唱腔響起,老人們搬凳圍觀,年輕人舉機記錄,民俗文化在熱鬧氛圍中自然傳承。
“文化+集市”的模式,在山東遍地開花。淄博黃河大集將齊氏剪紙、博山琉璃等非遺技藝搬進集市,設置陶藝、荷包編制等互動體驗;“運河大集”“海洋大集”聯動推出書法打卡、濱海研學等特色活動,讓傳統文化可感可觸可嘗。當非遺展演、民俗互動成為大集標配,集市便從單純的商貿場所,升級為地域文化的展示窗口,既留住了鄉愁記憶,又增強了文化認同,為經濟發展注入精神內核。
大集經濟的活力,是“線上線下”的融合共生。曹洼大集的出圈,離不開短視頻平臺的傳播助力。堆積如山的平價商品、人聲鼎沸的熱鬧場景、極具反差感的實惠物價,成為天然的傳播素材,經博主分享和算法推送,迅速從區域性話題升級為全國性熱點。
近年來,山東不僅打造“中國大集”第四方數字貿易平臺,讓外貿供應商通過云端將好貨銷往全球,更鼓勵各地大集擁抱直播電商,攤主化身主播線上帶貨,實現“線下趕集+線上下單”的雙向賦能。同時,省級層面聯動發放百萬文旅消費券,對景區、酒店、旅行社給予補貼獎勵,推動趕大集與游山東深度綁定,讓大集經濟從單日熱鬧變為四季常青,形成流量變銷量、人氣變財氣的良性循環。
求木之長者,必固其根本;欲流之遠者,必浚其泉源。
曹洼大集的爆火,深刻彰顯著山東大集經濟的強大韌性與發展潛力。不管是曹洼大集還是各地特色市集,山東大集的成功,堪稱一場守正創新的勝利,守住了民生為本、誠信經營的根本,創新了文化賦能、數字驅動的路徑。這種模式既激活了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,讓農戶、返鄉青年找到創業增收的渠道;又暢通了城鄉雙向循環,讓城市居民獲得低成本的情感慰藉和文化體驗;更構建了可持續的消費生態,為縣域經濟發展開辟了新賽道。
煙火里蘊藏著經濟密碼,大集上涌動著發展活力。山東大集經濟的實踐帶來深刻啟示:最接地氣的消費場景,往往蘊含著最持久的發展動能。當傳統集市守住民生底線、注入文化靈魂、擁抱數字時代,將煥發更旺盛的生機,成為推動城鄉協調發展、激活內需潛力的重要力量,讓煙火氣持續升騰為高質量發展的新氣象。